1)CTC 首次纳入TNM分期系统,作为新的M分期(远处转移)标准,列为cM0(i+)分期,出现在M0和M1之间;
2)新增cM0(i+):无转移的临床症状或体征,无远处转移的临床或影像学证据,但通过分子检测手段可在循环血液、骨髓或其他非区域淋巴结组织中发现肿瘤细胞或微转移灶≥0.2mm。
1)CTC 首次纳入TNM分期系统,作为新的M分期(远处转移)标准,列为cM0(i+)分期,出现在M0和M1之间;
2)新增cM0(i+):无转移的临床症状或体征,无远处转移的临床或影像学证据,但通过分子检测手段可在循环血液、骨髓或其他非区域淋巴结组织中发现肿瘤细胞或微转移灶≥0.2mm。
共识1:CTC计数可用于乳腺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肝癌等实体肿瘤的疗效评价和预后评估,应结合具体肿瘤类型和CTC检测方法选择合适的判断阈值;追踪手术前后或综合治疗过程中 CTC的动态变化可为肿瘤疗效评价和预后评估提供实时监测信息;
共识2:CTC计数可提示肿瘤转移风险和辅助肿瘤分期,联合 CTC 计数和影像学、病理学、血清学特征参数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肿瘤状态和疾病进展;不建议单独以 CTC 计数作为肿瘤早期筛查和诊断的工具;
共识3:CTC分子分型可为全面评估肿瘤状态和肿瘤精准诊疗提供重要的实时信息;基于治疗靶标的CTC分型分析有助于提示药物疗效从而指导治疗决策 ,如 AR-V7(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HER-2/EGFR/KRAS(靶向用药)、PD-L1(免疫治疗)等。
共识3:临床常规检测CTC,建议各实验室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检测技术,在充分评估其检测性能后,应用于日常工作;
共识6:CTC 检测可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乳腺癌与前列腺癌的进展/不良预后早期预警,但其指导用药、疗效监测、靶向药物伴随诊断及早期辅助诊断作用现阶段仅限于科研探索;
共识19 :液体活检的报告解读建议实验室人员和临床医生共同完成,报告解释应综合考虑多方面信息。
在临床随访阶段,可考虑CTC用于复发预测。
CTCs 作为一种代表原发肿瘤的"液态活检标本”,可实时、动态地、无创性地对 SCLC 患者病情进行监测。研究证实 SCLC 细胞分裂周期短、增殖快,易进入血液循环继而发生远处转移,CTCs SCLC 人群中检出率为 67%~86% ,检测 CTCs 有助于正确判断疾病临床分期,以便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指导 SCLC 患者的个体化治疗、监测肿瘤复发与转移、判定治疗疗效及预测预后生存,同时也是分析耐药分子机制及解决肿瘤异质性的一种手段。
常用的肺癌相关肿瘤标志物在早期肺癌检测中灵敏度低,不建议用于常规的肺癌筛查,但如果在随访阶段发现肺癌相关肿瘤标志物进行性增高,应警惕肺癌的可能性,而探索性标志物有自身抗体、血浆/血清游离 DNA(cfDNA/ctDNA)甲基化、循环肿瘤细胞(CTCs)等。
1)CTC检测结合影像学检查可以大大提高肺结节诊断的特异性;
2)CTC与肺癌分期有关,可以预测患者靶向治疗的疗效。
外周血中CTC的数量是HCC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早期转移性HCC患者的CTC检出率为90.5%。CTC的数量和阳性率随着TNM分期的进展而增加,对HCC的进展具有预测作用。
AFP以外的血清标志物如AFP异质性(AFP-L3)、PIVKA-II、CTC、cfDNA、7 microRNA等也可用于HCC复发监测。
1)CTC检测可能对HCC的早期诊断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有助于筛查可疑的早期患者;
2)CTC检测有望成为肝癌术前预测病理分期、评估微血管侵犯(MVI)的补充方法;
3)术前CTC检测对预测HCC患者的预后和复发有一定价值,常提示复发和转移的可能性。术前CTC检测对预测BCLC A期患者的预后更有指导意义,而根治性切除对于早期HCC术后患者的综合治疗更有指导意义。
CTC检测可以成为肝癌预后预测和疗效评价的新的临床工具。外周血EpCAM CTC具有干细胞样特征,是肝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CTC的检测对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和放疗后的复发和进展具有预测作用;不同部位的CTC可以预测不同的转移类型。
CTC可作为肿瘤生物标志物,可指导疗效评价、复发检测、动态监测、靶向药物选择(3类推荐证据)。研究表明,CTC阳性的胃癌患者转移概率较高,生存时间较短; CTC检测阳性率在I/II期和III/IV期、弥漫型和肠型胃癌、有无淋巴管浸润、有无血管浸润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对于CRC患者,术前外周循环中检测到CTC可视为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的高危因素。术后应定期复查、密切随访,并适当给予积极治疗;
2)无论是在基线时还是在接受辅助治疗(包括化疗和/或靶向治疗)后,当检测到外周循环CTC≥3/7.5 mL血液或CTM时,表明预后不良,相应的mCRC患者总生存期也较差 无进展生存期显着降低;
3)外周循环中CTC的数量与病情进展呈正相关。治疗期间或术后复查时规范检测CTC有助于判断病情状态,影像学检查与肿瘤标志物(CEA)检测联合应用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
4)CTC检测比影像学检查更早发现肿瘤转移的线索。因此,CTC检测与影像学检查相结合可以提供更多的临床信息。
1)对于既往接受过一线醋酸阿比特龙或恩杂鲁胺治疗且病情进展的mCRPC患者,二线治疗前CTC的AR-V7检测可帮助指导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
2)接受二线及以上治疗的AR-V7阳性mCRPC患者可从紫杉类化疗中获益;
3)CTC可以比影像学更早发现肿瘤微转移,或者体内有残留病灶,早期预测复发转移高风险的前列腺癌患者,定期随访监测CTC,可以反映体内肿瘤负荷水平 实时了解患者情况,帮助医生监测病程。
4)大规模研究证实,mCRPC患者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CTC数量(治疗前和治疗13周后)可以实时评估治疗效果并预测预后。治疗13周后,CTC降至0,可作为评价疗效的指标,并能有效预测患者的总生存期。
AR-V7在CTC中的表达可以指导治疗计划。阳性患者需要紫杉醇,这会比激素治疗有更好的效果。
1)指南加入了cM0(i+)分期;
2)CTC可用于辅助乳腺癌预后评估。
1)CTC可作为病理诊断、疾病监测、分子测序等的补充手段,不仅可以动态监测,还可以用来判断预后。
2)早期乳腺癌患者CTC≥1/7.5mL提示预后不良。国内研究团队已经验证,基线和治疗后的CTC可以预测晚期乳腺癌患者的预后,CTC≥5/7.5mL提示晚期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
3)CTC HER2状态可以预测乳腺癌患者HER2靶向治疗的疗效。
1)全身治疗前以及治疗后,首次随访检测的 CTC 数目可作为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的独立预测指标;
2)CTC在 HER2 阳性或三阴性转移性乳腺癌中同样具有重要的预后价值。
1)CTC作为乳腺癌远处转移和早期乳腺癌不良预后的新标志物,可以动态监测循环肿瘤细胞,用于复发/转移乳腺癌患者的分层管理。
2)当组织样本难以获取时,CTC 的分子特征,如HER2表达情况,可以为乳腺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但不能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1)保留了cM0(i+)阶段,进一步明确了CTC检测的临床价值。最新指南将CTC列为继ER/PR、HER2、Ki67和肿瘤组织学分级四项生物学指标之后的又一个乳腺癌预后评估工具,并认为乳腺癌外周血中存在CTC提示预后不良。
2)第8版AJCC乳腺癌分期系统重申了CTC的意义:认为临床晚期乳腺癌外周血CTC≥5/7.5mL,临床早期乳腺癌外周血CTC≥1/7.5mL提示预后不良 ,证据级别为II级。
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中,CTC与预后预测、复发转移风险评估以及治疗效果判断密切相关。
CTC可在临床尚未发现胰腺癌证据时,先于原发病灶出现在患者血液循环中。CTC 仅在胰腺囊性病变和胰腺导管腺癌中发现,但两者 CTC 计数存在明显差异,较易鉴别。早期胰腺癌患者 CTC 的检出率约为 78.2%而良性胰腺疾病患者和健康人群的检出率接近0。因此,CTC 可作为胰腺癌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标志物。